研究成果:突破异构壁垒:SRv6 重塑数据中心多域互联新范式

2025年11月05日15:19
字体:[ ]

在云计算与混合 IT 架构飞速发展的当下,数据中心网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传统三层交换网络、VXLAN 大二层网络与私有云网络并存,形成了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。如何打破这些网络之间的壁垒,实现高效的互联互通、跨网络流量调度和服务链管理,让数据中心真正实现云网一体、资源共享,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。基于IPv6的SRv6(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)技术的出现,为这一难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​

SRv6作为一种简化且灵活的路由技术,有其独特优势。它摆脱了传统MPLS技术依赖标签交换的复杂性,利用IPv6地址空间中的扩展头就能精确控制数据包的转发路径。通过在IPv6数据包中嵌入灵活的Segment List,SRv6轻松实现了按需路由和服务链控制,具备服务编程、简化转发、无状态中转等突出优势,成为解决多域互联问题的核心力量。此外,它能够实现跨网络的路径编排与调度,不依赖复杂的控制协议或昂贵的硬件设备,大大提高了数据中心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。​

Segment Routing(SR)作为一种新型源路由技术,通过在数据包中预先定义转发路径,实现了网络控制与业务逻辑的高度解耦。与传统依赖中间节点状态维护的MPLS网络相比,SR借助“Segment” 的概念,在源节点就能确定完整的转发行为,显著简化了网络控制平面,提升了网络可编程性和灵活性。而SRv6作为基于IPv6的演进方案,以IPv6地址扩展报头表示Segment,将Segment Routing嵌入到IPv6数据报中,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和原生服务链支持,在IPv6协议框架内实现了Segment Routing能力,兼容性与开放性极强,尤其适合异构网络和多域数据中心环境。​

SRv6的核心原理是将路径信息编码在IPv6数据包的 Segment Routing Header(SRH)中。每个Segment(SID)代表一个网络行为或服务操作,多个SID组成一条路径,由源节点打包注入,沿途节点根据SID执行相应行为。其中,SID本质是一个IPv6地址,可标识某个节点、接口或服务行为;SRH是IPv6扩展头部,记录着SID列表、活动索引和元数据信息;其源路由机制更是让路径由源设备或控制器指定,而非依赖中间节点计算转发。​

在数据中心建设中,SRv6扮演着架构革新者与智能引擎的双重角色。它通过将路径计算、服务链调度等指令编码为 IPv6 扩展报头中的 Segment(SID),以极简单栈协议消除了传统 MPLS/VXLAN/Overlay 多层协议堆叠的繁琐,降低了 50% 的运维复杂度。同时,依托可编程SID,SRv6实现了业务分钟级灵活调度,既能强制流量走低延迟路径保障关键业务,又能动态编排服务链,还能基于原生随流检测秒级感知网络异常,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提供了敏捷业务部署、智能流量优化、故障自愈的统一承载底座,成为云原生时代网络的核心支柱。​

基于SRv6的多域互联承载网设计,有着明确的核心目标。首先是实现异构网络无缝互联,打通传统三层架构网络、VXLAN 大二层网络、SDN控制下的私有云网络等多种网络形态,构建统一的IPv6承载架构。其次要具备原生服务链编排能力,能动态插入或调整防火墙、负载均衡等网络服务节点,实现按业务逻辑自动化、编程式服务链路控制。再者,要实现跨域路径智能调度,结合实时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动态选路,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。最后,引入SDN控制器平台,实现集中控制与统一编排,满足快速部署和运维自动化需求。

该系统架构采用分层解耦的设计思路,包括接入网络层、SRv6承载层、服务功能层和控制与调度层。接入网络层由不同数据中心的各类网络设备构成,负责接收流量、对接业务并进行第一跳路径标记;SRv6承载层作为骨干,由支持SRv6的核心交换设备和边界路由器构成,实现高可扩展的路径转发等功能;服务功能层包含各种网络功能节点,可动态接入流量实现服务调用;控制与调度层引入SDN控制器平台,实现集中管理和编排,其增强型能力更是重构了SDN控制层,降低了配置复杂度。​

在部署实现方面,组建SRv6承载网需部署支持SRv6协议的网络设备,如NE40路由器或者CE12800高端交换机,并配置SDN License。承载网区域内的IGP采用ISIS协议,因其对SRv6 - TE Policy的支持更先进、扩展性更好。SRv6网络包含SRv6 BE和SRv6 TE Policy两种转发类型,能实现多种业务的统一承载。同时,借助SDN架构,控制器集中算路,可基于丰富约束实现流量按需调度,通过手工或自动调优方案,使网络流量分布达到最优。​

综上所述,基于SRv6的异构数据中心多域互联承载网设计,凭借SRv6技术的强大优势和科学的架构部署,成功解决了异构网络互联的诸多难题。它实现了多网络的无缝融合、高效的服务链编排和智能的流量调度,为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。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,SRv6有望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架构,推动网络向更智能、更高效的服务演进,为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

作者简介:

张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,主要研究方向数据中心架构设计与网络技术。

张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程师,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网络架构与协议优化。

刘振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。

封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工程师,主要研究方向云计算虚拟化技术。


分享: 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本页】